浙江医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者仁师这位浙大人,他的每一天都在全力 [复制链接]

1#

长长的走廊、柔和的灯光、全新的无菌层流室……11月1日,随着浙江大医院总部一期在余杭精彩亮相,位于3号楼4楼的血液骨髓移植中心病房也将成为新院区最先开张的内科病房之一。

这几天,正是身为浙大一院院长、副书记的*河最忙碌的时候。然而,即便这样,作为浙大一院血液学科带头人,*河仍然挤医院的义诊活动。

尽管管理、科研、医疗工作已经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但在*河心里,始终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留给教学,留给他的学生们。他说:“医学院承担着培养未来医学人才乃至医学科学家的重任,浙大的学生都很优秀,能不能把他们‘带出来’,老师的责任重大,唯有全力以赴!”

人物名片

*河,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项目首席科学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现任浙江大医院院长、*委副书记,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亚太国际骨髓移植组织国际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参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共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研究生规划教材《血液内科学》(第1~3版),另参编教材及著作8部。年获浙江大学第十届“三育人”教书育人标兵称号。

我们不能只是“白血病医生”

“如果你是一位血友病患者的首诊医师,你该如何处理?”这是*河在科室学习中抛出的一个问题。作为国际知名的血液学专家,*河的主攻领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及免疫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什么会提到血友病呢?这让第一次来听课的研究生们有点摸不着头脑。

“讲课的主要目的是把血液的知识梳理一遍,帮助大家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观、系统观。”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河从不缺席每周一次的科室学习,他经常告诉学生,“我们不能只是‘白血病医生’‘淋巴瘤医生’,血液的知识看起来是零散的,但其实是一个连贯的整体,需要大家融会贯通、全盘掌握。”

每一次*河的讲课总是座无虚席,大家围坐在示教室里,时而安静听讲,时而热烈讨论。“每年的《血液病进展》都是*老师第一个讲,他上课非常生动形象,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博士生丁利娟至今记得*河是怎么介绍白血病的,“造血干细胞的成长就和我们一样,原粒细胞好比是小学生,中性晚幼粒细胞就像是大学生,但在这个长大的过程中,它也会生病,停留在某个阶段,这时候白血病就来了……”

除了上课,*河每周都要带着学生坐诊、查房。“在称呼病人时,要综合考虑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背景等多重因素。一个恰当的称呼,是医患沟通的良好开端。”带学生进病房前,*河总是细细叮咛,在病床前,*河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如何进行规范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亲自演示肝脾触诊。丁利娟说:“*老师对病人的尊重和耐心也教会了我们要怀着爱心去对待每一个病人。”

虽然工作繁忙,但*河一直坚持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授课,近5学年教学评估均为优秀,至今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0名,博士研究生32名。在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委书记、副院长期间,他还主持并推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学改革,领导了八年制全新课程体系的建立。

鼓励学生用科研给医疗插上“翅膀”

“女儿大学毕业啦!”这是白血病患者“猴哥”刚刚发的一篇网络随笔。年“猴哥”在浙大一院接受了骨髓移植,当时他的女儿才4岁6个月。时间过得真快,今年她女儿大学毕业了。在随笔中,“猴哥”晒出了一张老照片,正是当年出仓后他和*河及护士长的合影。“感恩我的救命恩人,祝好人一生平安!”

以往我们总是听说,国内很多疑难杂症看不好的病人要跑去国外求医,在*河团队这里,情况却是恰恰相反。很多外国友人、港澳台同胞都曾辗转各地求医,最后来到浙大一院才得以治愈。

去年7月,来自香港的护士李小姐不幸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医院进行了骨髓移植的她却在今年6月份再次复发。陷入苦恼中的李小姐一家人在《BONEMARROWTRANSPL》杂志上看到*河为通讯作者的相关文章后,在疫情期间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到了浙大一院。经过*河团队的治疗,8月31日,李小姐康复出院,“能顺利到达杭州,遇到*河教授的团队,得到他们的悉心照顾和治疗,打开了我们对祖国医疗技术的眼界,真的十分感恩!”

高超的医疗技术源于*河二十多年对于科研的孜孜以求。*河先后于年及年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27项。而在这些工作中,*河的学生们都深度参与,在科研一线摸爬滚打、历练成长。

输注CAR-T细胞后为什么病人经常会出现高热、神经与精神异常并发症?为什么有些临床表现跟文献中表述的不一样?“*老师经常用临床问题来激发我们的探索欲,教我们如何把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中去。”博士生韩颖丽目前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通过搭建小鼠模型来研究CART细胞治疗血液恶性疾病的分子机制,“*老师经常说,我们既是临床医生,也是科研人员。我们不能满足于当一个只能去安慰病人的医生,治疗上的成功给病人带来的影响远比几句简单的安慰要深远。”

为了指导学生们做好科研,医院、学校两头跑,有时候下午一两点下了门诊,来不及吃饭就直奔学校实验室。“饿了就泡方便面,困了就冲咖啡,感觉*老师从来不休息。”博士生李雪说。

至今,*河的不少学生已医院血液科的科室主任、骨干医生,这让*河颇感欣慰。

传承“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

“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校长在多年前请浙大学子思考的“两问”,也时时刻刻萦绕在*河的心头。

学医的初衷是成为象牙塔里的、精致的、为自己而奋斗的人,还是成为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的人?*河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医学生培养的目标就是将来能够为国家担当大任、能够为社会担当大任的人。”

一声声的感谢,一次次的鞠躬,一个个竖起的大拇指……时光回转到今年3月24日上午,医院肿瘤中心,15名治愈出院的患者与浙大一院援鄂医疗队的队员深情告别,依依不舍。

今年2月14日,作为浙大一院院长,*河带领浙江省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一线。在抵达武汉后,*河第一时间按照浙大一院诊治经验建立完善的新冠诊疗医疗流程,同时建立每天晚上7点半的骨干例会和每天晚上8点半的医疗专家组多学科疑难病讨论制度,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讨论,包括重症病人的诊治、轻症病人的管理、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不漏一人。*河带领队员们用制度践行承诺,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救治能力填补空白,承担起了“国家队”的担当和责任,最终取得了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成绩。医疗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而他在武汉抗疫一线时仍然坚持远程指导学生进行新冠相关的医学研究,告诫学生们要时刻铭记浙大西迁时期先辈们“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不忘自己身为医学研究人员的使命,为守护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3月份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每个人打了电话,检查我们看文献、做实验的功课,生怕我们因为疫情而放松了学习。”李雪说,看到新闻报道里*老师的身影大家都很激动,也盼望着有一天能像*老师一样用自己的学识本领服务病人,服务社会。

这么多年来,*河一直言传身教,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技能、工作习惯和国际视野外,更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为祖国发展作贡献的赤胆忠心。

“我想,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站在一线,挺身而出。这也是我作为老师,最想教给学生们的。”

文字记者:吴雅兰

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傅航颖

责任编辑:金云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