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大教授张良仁研究生怎么做研究 [复制链接]

1#

「来源:|壹学者ID:my1xuezhe」

学而有道

读人大复印论文▏找知名学者编辑

看热点学术新闻▏用选题分析工具

推文时间:每周三晚,不见不散!

“壹学者”热诚欢迎您赐稿或荐稿

点击查看“壹学者”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zhouwei

dmr.cn

作者:张良仁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外国考古,现主持在俄罗斯和伊朗的合作考古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ovietinspirationonChinesearchaeology”发表于Antiquity85(),《村落与社会进化》发表于《考古》年第2期;出版专著AncientMetallurgyandSociety。

┄┄┄┄┄┄┄┄┄┄┄┄┄┄┄┄┄┄┄┄┄┄┄

文章摘要

研究生是我国科研力量的新鲜血液,这就要求他们毕业以后具有研究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但是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研究生不知如何做研究,也不知如何实施学术训练。为此本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包括收集文献目录、阅读文献、寻找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以及学术训练方法,供研究生和导师参考。

┄┄┄┄┄┄┄┄┄┄┄┄┄┄┄┄┄┄┄┄┄┄┄┄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招生数量从-年的1.1万迅速增长到了年的56万。这些研究生毕业以后很多进入高校和研究所工作,成为我国科研力量的新鲜血液。因此,他们的培养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科研力量的强弱。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而对博士研究生,条例要求更高,规定”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关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的报告》要求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术上应相当于国外相应的学位水平”。而近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部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1号)进一步要求学术学位研究生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

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达芬奇和爱迪生的时代已经远去,容易摘的苹果前人都已经摘完。现在要创新,就不能不做艰苦的研究。那种不愿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地做研究,而靠欺骗和抄袭,是做不出创新的。同时,做研究不能光靠吃苦,还需要遵循学术规范,接受充分的学术训练;否则,也是做不出有价值的创新的。本人在高校从事教育若干年,发现理科研究生与国际接轨较好,问题并不严重;而文科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较多,不知如何选题、如何论证和如何处理数据,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在此本人将分享一些个人看法,试图为文科研究生提供一些建议。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本人还以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为例,介绍几个关键步骤的操作方法。本人主要从事考古学,举的例子也是考古学的,不过读者可以依理类推,将上述方法用于自己的研究中。

做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发现新问题。这一步本身并不容易,发现了新问题就完成了研究的一半;当然这并不等于完成了研究,只有解决了这个新问题才算结束。一个研究生刚进入一个研究领域,从发现新问题到解决新问题,既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能力的培养。发现新问题需要批判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和资料,而解决新问题需要研究方法的训练。

因此一个研究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1)选择一个领域;2)搜集文献目录;3)阅读文献并归纳前人研究成果;4)发现新问题;5)设计研究方案;6)获取和分析资料(含数据);7)得出结论。结论来自于论证,而论证来自于资料(含数据),这些原则都不言而喻,无需多说。但是1-6项过程,现在许多研究生并不清楚,需要说得详细一些。在实施这些步骤的同时,一个研究生还要接受必要的学术训练,这样加起来一般需要二年的时间,第三年正好可以完成学位论文。这样说来一个研究生在三年时间里是没有时间浪费的,一入学就需要开始上述步骤。有些研究生在一二年级仅仅上些课程,指望在第三年完成一篇学位论文,是不切实际的。

一、怎样选领域?

一般来说,一个研究生要么自己寻找选择论文题目,要么导师指定题目。但是如果事先没有做过充分的阅读文献,这样做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个题目要么有人做过,要么过于超前,要么是个死胡同。其成功的概率与拍脑袋做决定是一样的:有成功的案例,但是概率很小。要想找到成功的选题,也就是既有新意,又可行的,就要充分阅读文献。一个能力较强的研究生也可以通过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来寻找论文题目,但是这样做也有弊端。他/她将来往往只能跟着国际知名学者做些补丁式的创新,而无法在一个领域做出开拓性的创新。

由于学术发展迅速,一个学科拥有越来越多的领域;一个人穷其一生已经无法通晓一个学科,遑论若干学科了。作为一个成熟的研究者,因为兴趣的指引,一生可以跨越若干领域乃至若干学科,是应有之义。但是作为一个新人,研究生首先要选择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不能大,也不能小。因为后续要阅读文献,领域大小视文献量而定。有的领域历史悠久,从事的研究者多,那么文献就多;反过来说,不能太小,太小了视野狭窄,而且缺乏拓展空间。比如说有人想研究中国陶瓷,那么中国陶瓷史作为一个领域就太大了,因为中国地域广,历史长,一个研究生想研究整个中国的古代陶瓷就是痴人说梦了。当然,也不能选择一个遗址的陶瓷作为领域,因为这样太窄,这样无法发掘该遗址出土陶器的科学价值。一般而言,需要选择某个时段某个区域,如环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或者*河下游地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时候,由于课题需要,导师为研究生指定选题(如上海广富林遗址出土的陶器)。这种时候也需要选个合适的领域,如环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以便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研究这个选题。有时候导师为研究生提供一批新资料,如江西南昌海昏侯汉墓的发掘资料。但是由于我国汉代墓葬资料丰富,重复性强,如何发掘这批资料的学术价值,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这个时候,研究生同样需要选个合适的领域(秦代和汉代考古),以便把它放在合适的时空范围内去研究。

二、搜集文献目录

这里所谓的文献,包括原始资料(如发掘简报和发掘报告,《史记》、《资治通鉴》和历史档案)、研究论文和著作、考古发现新闻和图录。为什么要阅读文献?这是因为学术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只有寻找精准的新问题并予以解决,才能有效地推进学术发展。在*事上,这就是精确打击,只打击需要打击的目标,而不必伤及无辜;在医学上,这就是靶标研究,寻找癌变基因,并予以根除。那么要寻找精准的新问题,就需要熟读文献。纵观学术史,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研究和资料积累都是一个接力过程。在一个研究领域,前人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资料(除了历史文献,包括发掘资料、科学分析资料),后人要接过前人没有完成的任务,发现新问题,继续前进。这就像接力赛,一个人跑完了一段,另一个人接过棒跑下一段,就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就本人的经历而言,我国的文科研究生几乎没有阅读文献的概念。所以许多研究生要么重复研究同一个问题,得到了大同小异的结论,要么单打独斗。这两种情况都是研究资源(人力、时间和经费)的浪费。而阅读文献就是入门的基本功。一方面,一个研究者,无论资历深浅,刚进入一个新领域都是“所见无非牛者”,不知如何下手;阅读文献后,对本领域烂熟于胸,发现了前人没有研究的问题或者没有解决的问题,就达到了“未尝见全牛也”的境界。另一方面,研究生可以了解该领域的资料储备。资料就像厨师的食材,厨师做饭需要知道有什么食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生也需要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方法和什么资料,否则选题再好,如果没有方法或者资料不足也是白费力气。实际上,有些新问题前人已经意识到,他们没有研究是因为缺乏资料,或者因为缺乏技术手段。

那么如何阅读文献呢?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学文献已经汗牛充栋,全部阅读完全不可能,也无必要。这就需要选择,搜集自己需要的文献的目录。那么怎么搜集文献目录?这要围绕选题来定,要看选题牵涉哪些方面,然后按方面收集文献目录。本人指导的一名研究生想研究原始瓷,起初整理的是全国的原始瓷文献,结果发现太多,于是集中到原始瓷比较集中的环太湖地区。

为此他收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献:1)环太湖地区的所有原始瓷著作和论文,锁定选题为苏南地区原始瓷的产地问题;2)苏南地区出土原始瓷的墓葬和聚落的发掘资料,了解发现原始瓷的遗址、出土数量、发掘单位、领队和现在存放机构,以便联系,索取样品;3)现在国内陶瓷分析实验室、仪器、价格和数据处理方法。因为产地问题需要成分分析,需要用X荧光光谱(XRF)、中子活化(NAA)或电感耦合等离子(ICP)等仪器,需要设计研究方案,这些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4)国外研究陶瓷产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保证分析方法不落后于国际水平:5)类型学方法,除了成分分析,该生还需要比较分析浙北和苏南的原始瓷的器形,为产地研究打下基础;6)中国陶瓷史,了解中国陶瓷发展的大趋势,看原始瓷与前后的陶器和瓷器的发展关系;7)环太湖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了解广富林、马桥文化和吴越文化的概况;8)太湖的古地貌以及航运史,因为太湖周围的古地貌与今天不同,不同时期也有变化,所以需要收集商周时期的地貌资料。除了发掘简报、发掘报告、上述各个方面的论文和著作,还要搜集考古发现报道、学术会议消息,以了解最新考古发现;还要收集原始瓷图录,为论文提供插图。

在搜集文献目录时,要尽量彻底收集,不要遗漏。很多研究生一拿到选题就到知网搜文章,到校图书馆找书,以为这样就穷尽了所需文献了。殊不知现在还有不少中文期刊没有进入知网,而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中文图书收藏也多不完整,西文图书期刊更是寥寥无几,有的连西方电子期刊论文库JSTOR都没有。好在现在我国考古学有些现成的综合目录。-年有4本《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里面收录了简报、报告、论文、著作和图录。从年起有《中国考古学年鉴》,每年一本,里面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录,还有会议、考古新发现、展览和学术访问。当然最近两年的还没有出来,这就需要去翻阅相关的刊物,如《考古》、《东南文化》等可能刊登有关原始瓷的期刊;最新图书目录则可以向北京的考古书店写信索取书单。外文期刊文献则通过JSTOR来搜索,外文图书则可以利用西方主要大学(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的书目检索。这样收集下来的文献目录会有几十页,研究者就对自己需要看的文献有个全面的概念了。

三、阅读文献

做完文献目录,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文献了。在阅读之前,当然要收集文献本身。现在知网提供了大部分中文期刊文章的电子版,图书馆也有部分图书;没有的就要想办法收集,或者购买或者托人扫描复印。然后一个接一个专题阅读。

在学生搜集目录和阅读文献的时候,不能仅仅自己做。他(她)需要做笔记,向导师汇报。由于搜集文献目录本身需要几周时间,汇报时导师就可以点评,指出哪些不足,然后研究生可以在后面予以补充。在阅读文献时,学生也要做笔记,记录所看文献的主要内容;而且要予以分析,指出其长处和短处,然后向导师汇报。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种阅读文献的经历,更缺乏批判性思维,在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各种问题,需要导师帮助解决。在听完汇报后,导师提问题,指出其没有注意的一些重要细节;帮助他归纳整理,认识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四、设计研究方案

在阅读文献之后,一个领域在研究生面前就是一个筛子了:到处都是问题。但是研究生需要明白的是,这些问题前人不一定没有发现,只是他们顾不上或者条件不具备。这时候研究生需要做的就是找一个自己有能力,价值又比较高的一个新问题做自己的选题。有了选题,就要设计研究方案,这在理工科已经普遍,但是在文科还没有这样的意识,遑论实施了。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思路、需要资料(数据)、获得资料(数据)的方法和处理资料(数据)的方法。因为考古学跨学科较多,考古学选题多种多样,研究生需要根据不同选题采取不同方法。

上述研究生选择了苏南地区的原始瓷产地问题作为自己的选题。这是一个前人做过,但是做得不多;分析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做得不够的选题,空间很大。根据选题,其研究方案为:

(1)由于浙北原始瓷窑址出土的原始瓷已经做了不少成分分析,其数据可以拿来使用。他只需要再做少量分析即可;他需要做的主要是分析苏南地区出土的原始瓷,因为这项工作前人做得很少。他需要从已发掘遗址中选择原始瓷样品;当然,在选择时还要考虑区域和时代的均衡,使样品具有代表性;

(2)到各考古机构采集样品。过去出土的原始瓷大多数进了博物馆,而文物一旦进了博物馆,取样就非常困难。所以取样要尽量找考古机构,与发掘项目负责人协商,请他们提供样品;

(3)联系实验室分析样品。现在我国实验室较多,仪器比较多样,价格不一,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费情况(现在研究生一般没有研究经费)选择。本人为上述研究生选择了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大学的实验室;

(4)比较分析苏南地区和浙北的原始瓷器形。由于成分数据可以指向两种可能:1)原料即瓷土贸易;2)产品即原始瓷贸易。要确定产品贸易,就需要比较器形。这样器形和成分就构成了两重证据,这样得到的结论就比较可信了。

五、搜集和分析资料

考古学论文一般需要用到四类资料:发掘简报或报告、历史文献、科技分析数据和图像。我国学术界没有经过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洗礼,对各类资料的缺陷认识不足,所有资料一般拿来就用。但是事实上,我国的考古发掘简报或报告良莠不齐,往往带上了各种烙印。有的遗址干燥,有机物保存好,而有的遗址水分较多,没有有机物,但是并不意味古代不用有机物。有的发掘者认真,各种资料交代的清楚,而有的发掘者马虎,资料发表的少,遗漏的多。它们还往往带有浓厚的物质文化史烙印,发表资料侧重于文化属性和年代框架,而忽略了其它学术问题。历史文献也是如此,带有撰写者的局限。它们叙事侧重于*治,而淡化了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在使用这些历史文献的时候,需要排除各种局限的干扰。

由于考古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结合的选题越来越多,因此除了传统研究需要的发掘资料,现在还增加了科学分析数据。各种分析仪器都有自己的功能,也有自己的局限,研究生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了解并加以利用。上述研究生在采集了原始瓷样品之后,就利用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大学的台式XRF分析胎的成分,以便与浙江北部的窑址出土的原始瓷样品比较。将来根据需要做岩相分析。

六、学术训练

有了选题,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接受训练。现在许多研究生成天无所事事,以为上课修学分写篇毕业论文就行了。在导师帮助下,研究生勉强凑成一篇论文,凑合毕业;但是毕业后不知道怎样做研究了。这是缺乏学术训练的典型症状。其实研究生真正要学的是研究能力;要掌握研究能力,就需要接受学术训练。一般来说,一个考古学专业的研究生需要接受以下训练:

(1)专业课程。做研究需要功底,也就是需要掌握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现在很多研究生本科不是学考古学的,这就需要补修中国考古学概论和断代考古课程,以了解考古学的时空框架、学术界关心的学术问题、已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2)科技考古。考古学论文除了发掘资料,还经常利用其它手段获得资料和数据。这就需要学习各种科技分析仪器,了解它们的功能。能够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则需要学会分析数据。

(3)考古学理论。理论是我国考古学科的弱项。人们往往以为类型学和地层学就是考古学理论,其实二者不过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西方考古学理论非常多,涉及社会复杂化、经济人类学、景观考古等各个方面,可以打开研究生的思路。我们经常盼望一双“慧眼”,能够敏锐地捕捉学术问题,其实考古学理论就可以给我们这双“慧眼”。实际上,考古学理论是西方许多大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只是这些理论往往用英文发表,读起来比较费力,广泛阅读不太现实;那么起码根据自己的选题,选择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和论文。

(4)外语。《关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的报告》“对硕士学位要求一门外语。对博士学位,大多数专业要求两门外语。”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阶段,只要求学习英语,不要求学习第二门外语;当然也没有设置二外课程。实际上,在我国很多研究生的论文中,连英语文献都没有,更别提其它语言的文献了。其实光有英文还是不够的,应该学习二外。为什么要学习外文,而且还要学二外?就是因为外国有许多汉学家在研究中国考古学,除了英语,还用本国语言发表。本人知道日本、德国和法国学者发表了不少关于中国考古学的文章。举例而言,日本有个大家林巳奈夫,其著作《殷周青铜器综览》是经典著作,是研究中国青铜器必读之物;法国有个戴寇琳,用法文发表了一些*和甘肃青铜时代考古的文章。我们要做世界一流的学问,就需要知道世界各国汉学家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做出实实在在的创新。当然,学习外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往往需要二年时间才能达到阅读水平;所以学生不能茫无目的地学习二外,而要根据选题的需要学习二外。

一般而言,上述几个方面的训练,尤其是二外,需要研究生一入学就开始安排,通过两年的学习,大概在三年级掌握了研究能力,就有可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论文来。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就是要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学生首先要选择一个领域,然后收集该领域的文献目录;再阅读文献,以便了解前人的成果,发现新问题;有了新问题,还要设计研究方案并实施方案,以便获取需要的资料(数据),以便完成论证,解决新问题。当然,完成这个过程,一个研究生还需要经过相应的学术训练,包括专业课程、科技分析方法、考古学理论和外语。只有这样,他(她)才具备了研究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者。

饱览名家著作,期刊论文引用,思*论文学习

写作选题思路,选题思路拓宽,百家争鸣平台

回复“项目”,免费领取基金项目的申报技巧和成功范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