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超3000医护被感染浙江驰援湖北一线医 [复制链接]

1#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17日发表的一份新冠肺炎研究报告,截至2月11日,共有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包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名。

2月19日,浙江又派出名医护人员出征湖北。至此,在武汉、荆门等湖北疫情一线奋战的浙江医护人员,总数达人。每次出征前都会反复强调一个词,只有医护人员安全了,才有能力去救治病人,才能让后方的家人和同事们放心。

那么,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做好自我防护的呢?在院感流程设计、措施改进等方面,有哪些讲究?

浙二援汉医疗队第一组组长张斌与同事们一起,为患者进行支气管镜引导下的气管插管操作

一个班次手消*次以上

出病房要过四道关卡

2月15日,由人组成的浙江大医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监护室(ICU)。这个ICU是由普通病房改建而成的,条件艰苦,防护尤为重要。

王丽竹是ICU的护士长,我们来看看她在防护方面一天的流程——

上班前,至少预留出分钟作为车程和防护装备的穿戴。

戴好口罩,从驻地酒店出门,走医护人员专用通道(与其他客人分开)下楼。一楼酒店外,搭建了两个帐篷,先进第一个“清洁区”,将酒店房间里穿的衣服、裤子和鞋子等换下来;再进第二个“半污染区”,医院路上穿的衣服和鞋子。脱和穿,每一步都要进行手消*。

10分钟的车程,医院1号楼,进入工作人员清洁区6楼专用房间,换下路上穿的衣服和鞋子。在清洁区进行手消*,换上专用工作服,戴医用防护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防护服;戴医用外科口罩,靴套和第二层手套;根据工作需要,再戴一层帽子、鞋套、隔离衣、戴上面屏、第三层手套。

医务人员在清洁区相互检查口罩佩戴情况

采用同组队员两两结对模式,穿戴过程有队员监督,组长和感控护士再次审查,如果没做到位,会马上被纠正。这一互相监督的穿戴过程,需要约45分钟。

通过医疗区专用电梯到达一楼,通过一楼医务人员专用外通道进入2号楼,再通过专用电梯到达3楼ICU病房。进入病房前,门口有院感班护士再次对其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进入。

在病房公共区域,站在指定位置,与上一个班的护士交接班,彼此保持1米以上距离。

彼此间距1米交班

工作中,手消*必须做到“两前三后”,即接触患者前、行无菌操作前和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说简单点,每接触一次患者或器械前后,都要做一次手消*。一个班次6小时,要做次以上。

下班出ICU,要经过“四道关卡”,每个区域有人员监督,并有提示牌——

第一道,污染区。走出ICU病房,脱下外层隔离衣、面屏和外科罩、、帽子、鞋套、外层手套,每步进行手卫生。第二道,潜在污染区。走医护专用通道,到二楼潜在污染区,脱掉防护服、靴套、护目镜等,医用防护口罩不脱。脱防护服时,帽子要往后拉下来,从里到外卷下来,动作一定要轻柔,防止造成自我污染,每次进行手卫生。第三道,缓冲区。进入2楼连廊缓冲区,去往1号楼,在进入1号楼缓冲区前摘掉医用防护口罩,做手卫生,更换外科口罩。然后,再进入1号楼缓冲区6楼的沐浴间,脱去专用工作服。第四道,清洁区。沐浴后换上自己的干净衣服,进入清洁区房间。出ICU病房脱防护装备,需要20分钟以上,每个人间距1米,如果遇到下班的人多,需要排队等候。每脱一个口罩或帽子等,都要进行一次手消*,要消*20余次。

坐班车返回驻地,在进入酒店的第一个帐篷内(半污染区),换下路上穿过的衣服、裤子和鞋子;走到第二个帐篷(清洁区),换上在酒店内穿的衣服。

酒店的走廊和房间里,都有手消*液,方便大家接触物品后随时消*。

设计上把好第一道关

尽全力分离出“三区二通道”

医院感染管理专家,浙大二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陆群在大年初一,独自乘坐高铁抵达武汉。将近4周时间以来,她几乎参与了武汉协和的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和“医院”的设计,包括协和肿瘤中心。

在医护人员眼里,陆群是他们的“守护神”。有护士在日记中写到,到协和肿瘤中心的第一天,看到陆主任也在,“顿时感觉心里踏实多了。”

陆群认为,要控制院感必须深入临床一线,去发现可能风险点,尽最大努力做好感控流程。

首先,在医院设计上就要把好第一道关,“原则上,要求有‘三区两通道’,但现实中大医院,病房都是临时改建的,没办法去改变大建筑结构,那只能在流程上进行优化,最大程度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分离出来。”

三区,是指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她说,我们可能没办法在每个病区都设计好“三区二通道”,但至少整个流程上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酒店门口的医护人员通道,分污染区、缓冲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

2月3日晚上11时30分,陆群突然接到电话,要紧急筹建“医院”。20分钟后,到达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后,工作人员给她看了原先的场馆设计图纸,图纸上,医护人员清洁区、潜在污染区与医疗区一起,同被划分在场馆内。

她强烈建议,在展览馆外的广场上搭建板房,作为医护人员的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展览馆内均为医疗区。医疗区内分区放置床位。同时,要求病床间距要在1米以上,床与床相对的通道距离至少保持2米。

在协和肿瘤中心,住院1号楼被腾空,作为工作人员区域,住院2号楼被作为医疗区域,通过二楼连廊,两栋楼之间可互通。ICU病房由普通病房改建,没有负压,建议安装排风设施,增加空气外排;医护人员有专用电梯,进入医疗区域;病人有专门通道,进入病房;物流通道,和医护人员也是分开的,这样可以减少物流人员转运的污染;还有一个电梯,是专门运输医疗废弃物的。

另外,根据陆群主任等感染科专家的建议,当地*府也在医护人员的驻地酒店门口,用帐篷搭建了两个区域,即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对进出人员,再次进行“把关”,防止病*带入。

每位医护培训5次以上,还配备院感监督

须欣,是浙二医疗队第八医疗组组长。

“针对院感防控,怎么穿脱防护服、日常注意哪些细节等问题,医院就组织了一次强化培训,在飞机上又紧急培训了一次。”他说。到了武汉后,又参加了几次培训,前后加起来,现场培训5次左右,“这还不算线上培训,陆群主任会把院感防控要点放网上,供大家学习和交流。”

医护人员在交流

作为随队的感染管理科医生,严继承的主要任务就是守护好医护人员。他介绍,医疗队员们不是所有人都有隔离病房工作经验,医院曾经接受过多次培训,但与真正上“战场”还是有不同的,“战场”上不容忽视每一个细节。

“我们到武汉三天内,就组织了5次现场院感防控培训。有的同事是上岗一两次后,带着问题来参加的。”他说,培训次数再多都不为过。

医护人员给自己鼓劲加油

有个女护士脸比较小,戴常规的医用防护口罩兜不住,会漏气,怎么办?严继承给她选了几款其他型号的医用防护口罩,让她尝试与选择。

也有人提出,防护用品要不要越多越好?严继承认为:“这是没必要的,科学防护最重要,一是会影响医疗护理操作,二是脱时增加污染自己的几率,三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院感人员安排上,浙二在ICU病房专门每班次安排了两名院感监督护士,负责做好病区消*、防护监督。另外,协和肿瘤中心感控科也派出28名监督员,监督每名医护人员在穿脱防护服时是否规范。

甚至,陆群主任还拍起“医院”内保洁人员的“马屁”:“阿姨,你辛苦啊,做得非常好。”然后,再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因为保洁做得好,可以减少污染,让医护人员安全得到更好保障,患者更快康复。

一天换衣9次左右

每一步操作都有规矩

除了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在操作流程上,也必须要有规矩、有监督。

比如穿防护装备,口罩、帽子、防护服、护目镜,每一步操作的先后顺序,都是有讲究的,因为会影响防护效果。脱的时候,也一样,每步按照规定流程来做,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工作人员。

另外,病区内还有很多规矩。比如,护士交接班,要站在相距1米的指定位置;穿脱防护服时,必须两两一起,做到互相监督;医生和护士错时下班,避免出隔离时过于拥挤;脱防护服时,必须要间距1米以上,人多时必须排队等候……

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门口有院感班护士再次对其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进入

做好手卫生是最基本的,要求操作或接触一次都消*。“仅在ICU里面,我一天就要做多次,护士就更多了,是我们的3倍以上。”须欣说。因为长时间戴手套,基本每个人的手部或多或少都会起疹子、泛白。所以,回到酒店后,就赶紧用护手霜或者抗皮炎、抗过敏的药膏,擦一擦。

在防止职业暴露方面,也有完整的预案。比如手套破了要及时换,做抽血等操作时要防止针头伤到自己,如有口罩污染必须中断工作,马上换洗,备班的人顶上。

严继承粗略地统计了下自己一天的换衣次数——

1、房间出来前,换上在酒店公共区域穿的衣服;

2、到酒店楼下清洁区(帐篷1),脱掉衣服;

3、进入半污染区(帐篷2),换上路上穿的衣服;

4,医院清洁区,换上全套防护;

5、隔离病房出来,脱掉防护服;

6、沐浴后,在清洁区换上下班路上穿的衣服;

7、到酒店门口半污染区(帐篷2),脱掉路上的衣服;

8、在清洁区(帐篷1),穿上酒店公共区域的衣服;

9、到房间内,换上自己的干净衣服。

浙二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第六医疗组组长张颖,平时习惯风风火火走路,但在这里,院感护士在旁会随时提醒他们,慢慢走、轻轻走,把自己当“太空人”,避免搅动空气,造成气溶胶播散。

陈城洋是一名重症监护医生,于1月25日首批驰援湖北,医院工作。“除了工作中做好防护,在酒店房间内部,也要做好个人防护。”他说,他会对酒店内物体的表面,进行清洁消*;医院的外套,要用泡腾片泡半个小时后再洗。

用上正压头套等新装备

防护品紧张正想方设法筹集

截至昨天,浙二医疗队已对多名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开展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操作、支气管镜检查需要开放气道,医生与患者的头部距离近至20厘米,可能会有大量污染物喷溅出来,危险性可想而知。操作中,医生都“外置”了特殊装备——正压头套。

这次驰援武汉,医疗队带了4个正压头套,已经使用掉了两个。一般来说,这类医疗器械使用后是由设备科或厂家负责消*的,但在武汉特殊情况下,做不到。这几天,严继承正在专研不同厂家的正压头套的消*方法:表面可用消*液擦拭,内部擦不到,需要浸泡。但是,有的头套电源部分是可以浸泡的,有的又是不能的。

ICU病房内,还有一个消*机器人,它有三种消*方法:有人情况下等离子空气消*,无人情况下的紫外线和过氧化氢空气消*,对病房进行自动消*。浙二医疗队还配备了7台等离子空气消*机,用于不同工作区域与病房的空气消*。另外,还有紫外线消*灯、过氧化氢空气消*机、臭氧消*机等,在不同的医疗环境中,可使用不同的消*方式。

“目前,前线的防护用品还是比较紧张的,防护衣、隔离衣、长靴套、眼罩等都比较少,医用防护口罩也很紧张,我们把每一件都用刀刃上。”陆群说,对于社会捐赠的口罩,他们要进行甄别筛选,哪些可以在隔离病房内使用,哪些可以在办公室区用,都要一一明确。如果使用不合理,就会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陆群介绍,“打仗”,“子弹”必须充足,现在浙江省卫健委、浙江大学、浙大二院、医院等,都在想方设法为医疗队提供支援与保障。

记者余敏通讯员方序

编辑左脚

杭州日报诚意出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