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的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_p2/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素萍通讯员朱乔青金鑫俊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这里是“道承岐*、药香萦绕”的和美校园,这里是“求本远志、逐梦杏林”的理想学府,这里就是浙江中医药大学。
保俶萌芽、庆春成长、跨江发展、富春开壤,走过60多年峥嵘岁月,学校正在谱写时代新章:今年3月,浙江省*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若干意见》,通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研推进、一流师资引育、一流附院打造、一流设施提升、一流对外交流、一流*建统领组成的“八个一流”工程,推动该校加快进入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第一方阵。
锚定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目标任务,未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何创新举措?在浙江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程中,学校如何做到特色鲜明、守正创新,发挥主力*作用?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开出了一付四字药方:“和合”思想。
陈忠校长
“和合”修德,让教育有温度
年6月,一则题为《小吕和小武,你俩出息了!》的新闻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争相报道,瞬间刷爆网络,新闻讲述了浙江中医药大学两位毕业班学生吕易津和武天一,运用课堂所学急救知识和技能成功挽救一位因触电而生命垂危的电工师傅的感人故事。
陈忠校长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救人之举,充分体现了学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品德素养“和合”发展的育人成效。“高校肩负着培养信念坚定、品格高尚、本领过硬、勇于创新创造的新时代青年的责任。经过努力,我们学生整体的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举不胜举。
比如,22支学生团队获评全国、省重点团队或受团中央表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优秀毕业生杨珺超等15位医护工作者和名学生志愿者被誉为“最美逆行者”。疫情期间,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参与研制防疫汤剂、中药香囊、正气糕、中药茶饮等,为战胜疫情贡献中医力量。
比如,该校中医学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年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学校师生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医学专业赛道预选赛获特等奖、总决赛中获金奖,还在全国《*帝内经》知识大赛获得总冠*;“群师带群徒”的“见习医师制”等师承教育模式曾多次在全国中医药教育大会上作经验交流。
再比如,年,浙中医大在全国医药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TOP20)中位列第2,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排名第1;近5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72项,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本科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
面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优秀荣誉,陈忠认为,“和合”思想的灵活应用正初显成效,“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注重‘大医精诚’‘药者丹心’精神锻造;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创新能力培养上,注重提升‘学科交叉’科研创新能力。学校巧用‘和合’思想的‘协同’理念,对学生多元化培养,实现知识传授与精神锻造的‘和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
心纯致药淳,胸阔济苍生。在这所校园里,每一株中草药背后都有着一个鲜活的故事,余名在校生正在潜移默化中传岐*精髓、颂中医国粹。
“和合”育人,让教育有力度
《荀子·天论》中讲“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浙中医大为何会想到将“和合”思想运用到育人中呢?
陈忠介绍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建校5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学校提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办学要求,学校经过解放思想,将具有古代哲学思想的“和合”理念应用到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据悉,“和合”思想是中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渗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了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而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和合”思想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尤为深刻,“群经之首”《周易》中即包含有丰富的“和合”思想内容,《*帝内经》则是中医学“和合”思想的源头,其阴阳和谐观对现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重构课程体系、整合实践创新平台、动态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走进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教学楼、实训室,以及滨文校区的中医药文化长廊,富春校区的百草园,“和合”理念的灵活运用随处可见。
一名中医学专业新生,从迈进浙中医大校门开始,他的大学五年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大一年级拜访名医名师传承见习;大二、大三年级实行“群师带群徒”制度,根植中医药思维;大四、大五年级专科师承提升临证能力。平日里,他还可以依托虚拟教研室与微专业数字共享平台,与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校共享课程、同步课堂。他医院、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及校外基地、学校牵头组建的“长三角”中药教育联盟等平台尝试实践创新。
运用“和合”思想的“动态”理念,浙中医大在师生管理上也很有新意。该校将学生分为“力有未逮、授纳相宜、学有余力”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别因材施教。教学质量评价则注重体系构建,课堂督导三维度、课程评价四方面、专业评价比一流,持续优化“评价-反馈-改进-复评”质控环,建立“专项回头看”机制。
另外,以“和合”思想“和谐共生”为指导,基于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临床医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雄厚基础,浙中医大采用“衷中参西、不泥流派、中西互用、和合互补”的教学理念,改革重点体现在跨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已经跨学科设置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物科学等5个新医科课程模块,培养更多优秀的中西医人才。陈忠透露,下一步,浙江中医药大学打算积极探索9年本硕博连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
浙江中医药大学富春校区
“和合”共生,让教育有效度
年初,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回答时代之问是一流大学崛起的普遍规律,浙中医大将如何贡献力量?
陈忠告诉记者,学校制定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该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引导全校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为服务山区26县中医药产业需要,发挥学校中药等学科优势,年5月18日下午,学校在富春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办了“中医药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二场——中药资源利用与开发专场。药学院还专门制定了服务山区26县的“同心本草”助共富行动方案。
前期,浙江中医药大学也积极探索,妙用“和合”理念服务乡村振兴,以安吉为试点,将院校教育与本土师承有机融合。构建*医教协同,县乡村联动的村医人才培养共同体,创新“高校主导、行业指导、*府参与”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中医师承”方式,为非医学学历背景人员取得执业资格提供成才通道;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确立“能中会西”“助理执业医生”“全科诊疗能力”的人才培养基本标准;通过多元协同,成功破解村医匮乏的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路子。
“从‘和合’思想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办学治校本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加快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陈忠表示,浙江是探索实现共同富裕道路的“探路者”,作为一所扎根浙江大地办教育的高校,浙江中医药大学一直和浙江共发展。无论是在实验室探寻生命的奥秘,还是在乡间田头服务民众福祉,在平凡岗位开出一张张中药方,面对疫情、灾害以及无数日常,每一位浙中医大人,都肩负着报效家国的责任,也将用一生书写好时代答卷。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