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全面布局的医药巨头
上海医药早在年就登陆A股上市,其主营业务覆盖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售全产业链,是沪深的样本股,绝对可以说是行业内的巨头。公司前身为原上海第四制药厂,创建于年,至今已有过百年的历史。公司为A+H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上实集团,实际控制人是上海市国资委。公司作为上实集团旗下大健康产业核心平台,主营业务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流通两大板块,工商业齐头并进。其控股公司覆盖生物制剂、化学制剂、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中药材、医疗器械以及分销和零售七个方向,并与罗氏、施贵宝等成立合联营公司,下设机构布局极其广泛。从毛利结构来看,医药分销业务主要贡献了绝大部分,一直占到了80%,但医药工业板块表现也不俗,近年一直保持在毛利率50%以上,占比低只是因为分销业务实在太大,上药的工业板块也有近亿营收,单拉出来也能和大部分品牌药企一较高下。在医药流通板块方面,上海医药一直是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三巨头”之一,在两票制的影响下,医药行业向龙头集中的趋势明显,三大医药流通龙头持续开展并购整合。在医院回款较难改善的大背景下,资金成本成为未来医药流通主要制约因素,龙头公司有望凭借多渠道的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工业板块产品主要聚焦消化系统和免疫代谢、心血管、全身性抗感染、精神神经以及抗肿瘤五大治疗领域,常年生产超个品种、20多种剂型,通过自己的经销商、代理商的销售渠道基医院终端和零售终端的覆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上药零售业务历史悠久,旗下有多家知名药房品牌,拥有较好的口碑和市场占有率。从规模来看,公司规模居全国药品零售行业前列,截至年分布在全国16个省区市的零售药房总数超过家,其中直营店家,旗下上海华氏大药房、雷允上都是华东地区拥有药房最多的医药零售公司之一。近年零售行业逐渐进入“跑马圈地”的阶段,促使老百姓、大参林等传统药店的估值水涨船高。除了通过并购进行全国性扩张,上海医药集中精力深耕华东地区,重心集中于创新业务,医院供应链管理(SPD)、药房托管、高端药品直送(DTP)、疫苗和高值耗材配送等。而截至去年,上海医药拥有直接网络覆盖全国24个省市、集约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药品流通体系。02.开不出花的上海“铁树”
9年以来,上海医药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其净利润更是10年增长了22.59倍。年至年,公司营业收入连续五年超过亿元,年达到.66亿元,奔向0亿元关口。而对比近一年的的表现业绩,上海医药公司,中报、三季报、年报的营收分别为.75亿、.17亿、.66亿,增速分别为22.00%、19.57%、17.27%。如此亮眼数据,股价却一直横盘。从PE来看,医药行业近年来一直都是受市场追捧的存在,特别是疫情之下行情水涨船高,医药行业的PE一路走高。部分受市场热捧的明星企业PE已经突破两百,当前的PE行业均值也已经近百。而上海医药的PE,只有尴尬的不到15。哪怕是把范围缩小到由于增长能力较差PE相对较低的医药商业行业,上海医药的PE依然是倒数水平。工业板块的利润就超过20亿,增速超过20%,如果单纯是一个工业企业,带着普通的研发管线,以略低于年预期市场均值30倍的PE算,单是工业板块上海医药就值多亿。再加上一个全国第二的商业流通盘子,超过20亿的利润,按照年预期市场均值14倍的PE,那也是亿,加一起破千亿也有亿,上海医药现在不到亿的市值看起来就显得匪夷所思。是上海医药缺少讲故事的能力?近几年创新药大火,相关公司估值也水涨船高,上药在研发这一块虽然不如恒瑞天晴,但也在一步步跟进中。上海医药年投入15.09亿,研发占比为6.42%,已经明显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8.74亿。一季度研发费用投入达到3.41亿元,同比上升25.93%,可见上海医药非常舍得砸钱研发。而就流通业务而言,上海医药侧重业务创新模式探索,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业务模式转型升级。旗下上药云健康对标市值0亿的阿里健康,已经全面启动B轮融资。这次疫情中,上海医药的云健康的电子处方的平台,也在抗击疫情中屡屡发力。如此多的的“创新”概念,虽然解决的问题远不如疫苗那般紧急,但也是处处针对国内看病问题痛点。上海医药就像是开不出新花的铁树,接连遭到北上资金的抛弃,那上海医药究竟埋藏着那些隐患,和恒瑞的差距又在哪里?03.虚胖蓝筹的孱弱现金流
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流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流出。看似是奶牛型企业现金流,但是19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负,且鉴于18、17年在筹资,上海医药从现金流量表来看,随时需要资金支持。所以上海医药实际上是虚胖型企业现金流的肖像,大部分营收都是通过并购来的,需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