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GOP)首次突破9万亿元,达亿元,同比增长8.3%。海洋经济增速跑赢GDP增速,新兴产业功不可没。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增速分别达到30.5%、18.7%、16.4%。当然也有拖后腿的产业——传统海洋矿业和盐业负增长,渔业和工程建筑业也低于整体增速。
海洋产业兴衰变迁是沿海城市海洋经济之晴雨表,也是城市实力的重要变量。以22年来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泉州的福州来看,近些年其海洋经济风生水起,“十三五”海洋生产总值从亿元提高到亿元。福州提出,年建成“海丝”沿线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强势崛起让福州有了更大目标,更大的一盘棋在全国范围展开。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如何提高海洋产经“话事权”成为国内城市发力重点:深圳拟设立国际船舶登记中心、筹建海洋大学;厦门将筹建厦门海洋工程大学。此前,包括上海、深圳、青岛、广州、天津、大连、宁波、舟山、厦门、南通等在内的多个城市,陆续提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风正帆满,百舸争流。
北部海洋经济圈增速最亮眼
分区域看全国这“9万亿”海洋生产总值,北部海洋经济圈为亿元,占比28.6%;东部海洋经济圈亿元,占比32.1%;南部海洋经济圈亿元,占比39.3%。北部、东部、南部名义增速分别为15.1%、12.8%、13.2%。从总量看,南部最多,从增速看,北部最“快”。
全国海洋经济格局与各区域沿海省市的表现紧密贴合。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5.6%,已连续26年全国第一。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大、产业门类齐全,但整体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3%,新兴产业占比低。
福建海洋生产总值1.05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3.9%,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三。海水养殖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出口额、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全国第一。与广东类似,福建海洋经济优势产业也偏传统。虽然深圳、广州、福州等地的新兴海洋产业已经开始产生新动能,但传统产业占比大的特点让南部海洋经济圈“负重前行”。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8.0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6.48%。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等新兴产业分别同比增长5.4%、4.9%、4.0%。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居全国首位,这也是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一。此外,山东、天津和河北先后启动了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北方海洋经济圈虽然经济总量较小,但新兴产业增速更快。
得益于国家战略布局和*策支持,上海坐拥浦东和崇明岛两块“向海宝地”,洋山深水港的开发使得上海聚合了长江“*金水道”、海岸线和现代深水港。在临港、长兴双轮驱动下,不论海洋产值还是产业布局,上海都领先国内。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亿,达到亿元,占全市GDP30%左右。年数值有所回调,也有亿元。
长三角内部经济活跃,城市群联系紧密,不过江浙沪海洋经济却不均衡。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在沿海省份中仅位居中游,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海洋创新能力不够。江苏海洋经济更是“群龙无首”,靠海难吃海,江苏提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海联通。
(上海、浙江、江苏、辽宁海洋生产总值十四五预期年均增长为测算)
深圳厦门筹建海洋大学补短板
在近期规划中,南通被定位为“江苏开放门户”,全方位融入苏南、对接上海逐步建成“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能否与上海产生良性互动,将是南通海洋经济,乃至江苏海洋经济能否崛起的关键。南通十四五海洋经济规划提出“至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亿元、占全省30%以上”的目标。
同样处于东部海洋经济区的宁波、舟山两地,也有发展潜力。自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后,联合效应明显。年,宁波舟山港完成年货物吞吐量12.24亿吨,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2%,继续位居全球第三。不过,两地海洋生产总量不大,“强港”之外还得“强业”。
海洋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北部海洋经济圈,拥有天津、青岛、大连这三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候选”。天津以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为主导,海洋生产总值超过五千亿。青岛新兴海洋产业方兴未艾,全球16个海洋药物中,有2个诞生于青岛并在国内上市。
传统产业占比过大的南部海洋经济圈也开始觉醒,向新兴产业进*。广深将探索共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联合实施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广州基础创新和深圳应用创新优势将促进海洋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年上半年,深圳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速达30.9%,创近年增速新高。
值得